我校舉行“習語回響 緻敬百年”思政課展演

發布者:馬克思主義學院發布時間:2021-06-17浏覽次數:454

曆史是最好的老師,黨的曆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如何将黨史融入大學生思政課,打造有溫度、有深度、有力度的課程,526日,我校運用一場“習語回響 緻敬百年”思政課展演活動,通過精良的“配方”給學生更多的“滋養”,以回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的殷殷期盼。

習語回響 緻敬百年”展示課以開天辟地、革命鬥争、道路探索、改革開放、奮進新時代五個篇章展開,形成習語回響、緻敬百年、啟智潤德三大主題。每個篇章以誦讀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共産黨曆史的重要論述導入,通過經典誦讀、曆史人物劇展演、學生講思政課、思政微課、詩歌朗誦、歌舞表演等生動形象的教學形式,着力于讓學生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從黨的百年奮鬥史中汲取前進的智慧和力量。這堂課由師生集體備課、共同參與演出,由大中小學師生共同觀摩和反饋,課程努力實現曆史與現實的交織、理論與叙事的交融,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導向。

大學生們現場誦讀習近平總書記的《在紀念馬克思誕辰二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在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心有所信,方能行遠》《始終做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等重要論述,師生們共同追憶黨的百年奮鬥曆程、體悟偉大成就、學習偉大精神,從紅色經典中汲取營養、感受力量、堅定理想信念。

紅旗渠,一條位于河南省林州市的‘人工天渠’,是林縣的人民用十年時間克服一切困難,人工開鑿了這條懸挂在太行山一塊絕壁上的‘天渠’,它不單單是一項水利工程,更鍛造出了氣壯山河的‘紅旗渠精神’。”來自河南的三位學生帶領表演團隊用河南方言講述發生在家鄉的這個故事。因為共鳴共情和文化認同,現場觀衆沉浸其中,接受精神洗禮。還有《中共一大會址的故事》《半條被子》等情景劇,都是大學生在思政課教師指導下自編自演,雖然在展演過程還顯得有些“青澀”,但是這一教學形式作為一種很好的自我教育、朋輩教育方式,已透露出學生們喜歡的“味道”。

來自雲南的2018級護理本科生李啟鴻,現場展示《打赢脫貧攻堅戰,鄉村振興譜新篇》的思政課,她用自己的親身經曆,介紹家鄉普洱在上海援滇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開辟了一條種植加工銷售三七等新型農産品的緻富之道,進而實現全面打赢脫貧攻堅戰的真實故事。大學生思政課《講述身邊抗疫故事、弘揚偉大抗疫精神》則運用學校系統援鄂醫療隊隊員的真實事迹,展現偉大抗疫精神。思政課是學生們學思踐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初步成果體現,他們将自己所學理論與現實相結合、與時代場景相關聯,用學生視角以更開闊的視野和更前沿的思維去認識、了解中國與世界,把個人理想融入到國家發展與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

展演還融入師生們豐富多彩的文藝表演,《井岡山上太陽紅》《春天的故事》《天耀中華》《不忘初心》等民樂演奏與歌舞節目彙聚一堂。“一葉紅船,承載着千年的夢。在南湖,回應着五四的風。”基礎醫學院首屆屠呦呦班的學生們朗誦着自創詩歌《紅船複興夢,百年中國行》激情澎湃。護理、中藥、康複專業的學生們自編自導自演的救國軍歌微電影《冼星海的故事》主題鮮明、短小精悍、引人入勝。學生們在實踐活動中達成心靈上的互動和情感上的同頻共振,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串聯起這堂學生喜聞樂見的思政特色課程。

為推進張江學區大中小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此次課程還邀請了張江學區中小學校,包括華師大張江實驗中學、張江集團學校、張江高科實驗小學、浦東新區第二中心小學(張江校區)等10所學校分管德育的領導和思政課教師代表以及中小學學生代表參加。大中小學同上一堂黨史學習教育思政大課,共同探索形成大中小學一體化聯動式推進百年黨史“大思政課”建設的有益經驗。

我校黨委副書記季光在導課中指出,“習語回響緻敬百年”思政大課,是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學校旗幟鮮明開設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探索實踐具有學校特點、中醫藥文化特色的新思想概論課。前期學校黨委書記曹錫康講授的《治國理政中的中醫智慧》,馬克思主義學院與科技人文研究院聯合打造具有濃濃“中醫味”的新思想概論課展示課《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等均取得了良好的反響。這場以學生視角為主的“學史明理、學史增信”思政課,将深入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與創新,為建設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内容的思政課程體系貢獻力量。馬克思主義學院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