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重要講話精神,以及習近平總書記有關“大思政課”的重要論述。6月16日,我校召開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岐黃中國》2.0系列課程建設專題研讨會。副校長舒靜、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劉勝、教務處副處長查建林、國際教育學院院長韓醜萍、基礎醫學院副院長李海峰、科技人文研究院副院長張亭立、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王芳及課程組相關教師出席。會議由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總支書記陶思亮主持。
王芳對《岐黃中國》課程在“十三五”期間的開課情況進行簡要回顧。《岐黃中國》是我校根據上海市教委有關“中國系列”課程的總體安排和部署開設的特色思政課。自課程開設以來,校黨委書記曹錫康、校長徐建光等校領導,以及陳凱先院士、林國強院士、段逸山教授等一批名師大家走進《岐黃中國》課程,《岐黃中國》成為我校的思政品牌課程。
陶思亮重點彙報“岐黃中國2.0”系列課程的整體設計方案。“岐黃中國2.0”系列課程将進一步聚焦習近平總書記有關“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以及有關“中醫藥”和“大思政課”的重要論述,以“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人格養成、思維創新”為教學目标。将課程擴展為“岐黃中國2.0-思維系列”“岐黃中國2.0-文化系列”“岐黃中國2.0-創新系列”“岐黃中國2.0-國際系列”四門課程。系列課程将重點突出“大思政”理念,堅持系統性、協同性、一體化原則,力求聚焦教學内容,開展新時代大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實踐與研究;聚焦教學主體,開展跨界協同創新思政課教學改革實踐與研究;聚焦教學對象,開展本碩博一體化思政課教學改革實踐與研究;聚焦教學評價,開展基于學生投入的教學改革創新實踐與研究。
與會人員圍繞“岐黃中國2.0”系列課程在教學内容、課程師資、教學對象、教學評價、教學研究等内容深入研讨。劉勝指出,“岐黃中國”課程進行“本碩博一體化”思政課教學改革探索,在課程内容的設計過程中要兼顧“本碩博”三個群體共性與特殊性。張亭立認為要突出其思政目标,聚焦“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别是中醫藥文化相結合”,從而更好地與已有相關中醫藥文化類課程進行區分。韓醜萍對課程的具體内容、師資隊伍及授課形式提出了系統性建議和意見。李海峰指出,“岐黃中國”課程要循序漸進,抓住重點,突出特色。查建林就課程運行環節,特别是“本碩博一體化”部分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舒靜對未來工作提出具體要求:一是要重點研究和建構課程内容,課程内容要有思政課特征和中醫藥特色,課程内容要有系統性和邏輯性;二是要充分體現“大思政”理念,充分整合校内外資源,包括國外資源,将更多的名師大家請到課程中;三是要注重課程的教學設計,從學生實際需求出發,提升教學實效性;四是要強化教務處、研究生院等職能部門與各學院的協調和服務保障工作。
供稿:馬克思主義學院
圖片: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