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我校舉辦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思政課”善用之重要論述研讨會。校黨委副書記、副校長、黨的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朱惠蓉,全國優秀教師、上海師範大學教授石書臣,《思想理論教育》常務副主編曹甯華,我校黨委校長辦公室、學工部(研工部)、校團委、上海中醫藥博物館、馬克思主義學院、基礎醫學院等相關部門負責人出席。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總支書記、黨的建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陶思亮主持會議。
大思政課:發展規劃與體系優化
朱惠蓉提到,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高校黨建和思政工作,先後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多次到高校考察指導、與師生座談交流,為推動高校黨建與思政工作融合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她表示,一要明确高校黨建與思政工作融合發展的出發點。高校黨建與思政工作曆來就是相互滲透、相互作用,兩者都是在黨的領導下,以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體系培養大學生的實踐活動,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最終指向擔當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二要找準高校黨建與思政工作融合發展的結合點。在黨建工作與思政工作的具體融合發展中,提升大學生政治素質、道德素養成為黨建的重點内容,我校以“黨建+思政”工作模式為大學生的成長發展提供正确及時的方向指引,為大學生成長成才精準導航。三要探索高校黨建與思政工作融合發展的落腳點。高校黨建和思政工作是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内容。我校積極探索聚焦偉大建黨精神和黨史黨建領域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形成一批高質量的理論研究成果和決策咨詢成果;聚焦新時代黨建隊伍的培養,造就一支黨建和思政研究隊伍;聚焦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發展,把黨建研究中心建設成為充分體現時代特征、上海特點、中醫藥院校特色的重要學術機構和決策咨詢智庫。
陶思亮從中心建設目标、建設任務和保障措施三個方面介紹中心的建設情況;黨的建設研究中心逐步組建一支由黨建學科領域專家學者、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專職黨務工作者等構成的高水平學術團隊。會上,朱惠蓉向石書臣、曹甯華等專家顧問頒發了聘書;學工部(研工部)部長沈漫從高起點開展學生思政工作規劃、長效化貫通學生思政工作平台、全過程整合學生思政工作研究三個方面對黨的建設研究中心思政方向研究規劃作介紹。
大思政課:學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
在專題研讨環節,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道德與法治教研室主任邰鵬峰作《在“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鬥志”中建設新時代“大思政課”》交流發言,他提到,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老師要用心教,學生要用心悟,達到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鬥志。學工部(研工部)副部長王鑫作《高校輔導員與思政課教師深度融合研究》交流發言,從兩支隊伍融合的依據、現實意義及必要性、可能性、融合阻力、機制構建等方面進行闡釋。上海中醫藥博物館館長李贛作《大中小學“思政+中醫藥”一體化教育研究》交流發言,提出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針對性和系統性相結合,注重學段銜接、隊伍建設,聚焦科學研究、課程開發和思政評價,不斷增進文化自信。校團委專職團幹部李逸寒作《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模式及實施路徑探索》交流發言,提到把勞動教育納入中醫藥人才培養全過程,将勞動教育與課程緊密結合、與專業有機聯動、與職業成長緊密結合,實現課程勞育有溫度、專業勞育有高度、實踐勞育有深度。
大思政課:跨界協同與思想引領
石書臣對交流發言内容進行點評,并作《“大思政課”的内涵、研究與特色實踐》主旨報告,強調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關心思政課建設,多次對辦好思政課提出明确要求,這些重要論述既有内在聯系,又體現了不同的側重點,為新時代辦好思政課指明了改革方向。石書臣表示,一要明确“大思政課”内涵定位。“大思政課”本質上是思政課,“大思政課”要在“大”上做文章,同時厘清“三全育人”與思政課程、“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内涵定位。二要增強“大思政課”育人思維。增強“大思政課”育人思維就是增強大局思維、系統思維、曆史思維、協同思維。三要踐行“大思政課”價值旨歸,就是要堅持守正創新、緻力講好道理、促進全面發展。曹甯華作《“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研究前沿》主旨報告,他指出一是要聚焦人才培養。利用好原有資源和未來資源,在變動的隊伍成長中,研究外在規範與内在驅動力。二是要将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注重社會資源的課堂轉化,把握好社會大課堂的内容,更好推進一體化建設。三是要注重教學評價。掌握學生成長需求,從意義建構角度,實現網上網下、家校館社、活動型課程和理論型課程相結合,注重教學評價。
據悉,我校黨的建設研究中心聚焦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醫藥文化相結合研究、公立醫院黨建研究和學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三個方向,其中學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點聚焦高校黨的建設研究、大思政課建設研究、黨的理論創新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及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研究等五個方面,通過學術會議、課程開發、學術團隊培養、課題研究及著作出版,打造時代特征、上海特點、中醫藥院校特色的重要學術機構和決策咨詢智庫。
[上海中醫藥大學黨的建設研究中心、學工部(研工部)、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