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綜合改革
曹錫康
近年來,上海中醫藥大學堅持開門辦思政課,突出實踐導向,調動社會資源,建設“大課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師資”,持續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綜合改革。
豐富内容供給,高質量建設核心内容課程群
建設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内容的課程群。圍繞習近平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醫藥的重要論述等内容開展課程建設。重點建設“習近平關于健康中國與中醫藥重要論述”等個論課程,校黨委主要負責人主講“習近平治國理政的中醫智慧”等專題。
組建跨教研室、跨學科、多層次的師資隊伍,成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教研室。2020年,在全國行業高校率先開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選修課,2022年全面開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必修課。
建設沉浸式“習近平與中醫藥”主題教育教室。打造上海特色、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行業引領的集宣傳展示、現場教學于一體,面向全市大中小學開放,同時又可作為各級黨校、幹部培訓的實訓基地。
突出“兩個結合”,
聚焦“中醫藥文化+思政”改革創新
整合學校黨的建設研究中心、科技人文研究院和馬克思主義學院等相關研究機構的研究隊伍,重點聚焦“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醫藥文化)相結合”“中醫藥文化+思政”開展有組織的科研,并将研究成果轉化為思政課教學資源。
建設以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醫藥文化相結合的“岐黃中國”品牌思政課程群。圍繞“第二個結合”重構“岐黃中國”課程體系,形成“岐黃中國·文化系列”“岐黃中國·思維系列”“岐黃中國·創新系列”“岐黃中國·國際系列”四大系列。其中,“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課程獲上海市重點課程建設項目資助。
推動成立“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生培養聯盟”,探索具有中醫藥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思政課改革創新和人才培養,通過建設學科資源共享平台,建立學科集體備課機制、隊伍建設交流機制等。
堅持實踐導向,開展“課程思政”試點
開展課程思政改革探索。圍繞中醫學、中藥學兩個“雙一流”學科,形成以“百門示範課程”為先導、“百分百專業課程融入思政功能”的格局。2017年入選上海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整體試點校”,2019年入選上海高校課程思政整體改革“領航高校”,2022年學校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範中心獲評上海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範中心。
開展“有設計”的實踐教學。推進“行走的課堂”“紅色一課”等示範課程建設,形成“中醫藥特色”“中醫藥品牌”的思政課實踐教學系列。挖掘中醫藥紅色資源,實施學生紅色基因傳承主題教育活動。利用志願服務、理論宣講、社會調研等開展實踐教學,如組織學生參加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青年紅色築夢之旅、“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獻給祖國”社會實踐等活動。推動實踐教學規範化,落實思政課實踐教學學時學分。
堅持“跨界協同”,建設“大師資隊伍”資源庫
實施引智講學計劃。建立特聘教師制度,聘請黨政領導幹部、社科教學機構、黨校專家學者和先進典型人物,承擔或參與思政課教學,充實課堂教學力量。
建設兼職教師資源庫。彙聚國醫大師、英雄人物、勞動模範、大國工匠等先進典型,以及紅色場館講解員、志願者等,形成長效機制,制定實施兼職思政課教師聘任辦法。
組建協同育人導師團。發揮“時代楷模”“改革先鋒”“傑出青年”“巾帼英雄”等“名師”“名醫”“名家”的示範引領作用,協同專業課教師、科研人員、臨床醫護人員、管理服務人員、學生家長等,組建40個“跨界協同育人共同體—導師團”。縱向覆蓋不同學段和專業,橫向融合課内外、校内外、網絡内外育人資源,努力培養德才兼備的卓越中醫藥人才。
聯合校外各級各類單位共同建設了46個“跨界協同育人共同體—岐黃育人實踐基地”,涵蓋紅色革命教育、文化傳承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生涯發展實踐等。與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等組建“十館五校”“大思政課”建設聯盟。學校“跨界協同育人”入選教育部思政工作精品項目。
運用虛拟技術,推動“大思政課”數字化轉型
推動線上資源賦能線下教學。開發“大學生思政課在線學習平台”和“大學生思政課實踐成果展示平台”,提高學生對思政課的參與度和獲得感。打造視頻課程智慧生産平台,對形勢政策時事熱點問題,即時策劃推出視頻微課程,拓展課程資源。
增強虛拟技術教學應用。建設“大思政課”虛拟仿真實驗室、數字化體驗館,開展基于增強現實和虛拟現實等技術的沉浸式、體驗式教學。基于智能技術,開展教學輔導、答疑解惑。
提升教育教學管理效能。開展年度學生思想狀況調研,建立長周期、跨場域、多維度的學生畫像。以數據驅動、智慧賦能推動思政工作的管理精細化、服務精準化、決策科學化。
(作者為上海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上海中醫藥大學黨的建設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刊于《上海宣傳通訊》
2023年第18期“思政工作”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