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渠記
東出太行美河山,旱魔跋扈近千年。奈何自古英雄地,百姓苦水度日艱。
雄雞高唱乾坤轉,共産黨人不畏難。更有愛民好書記,要為林縣換河山。
紅旗漫卷漳河畔,萬馬千軍戰猶酣。男女老少齊上陣,誓要引得碧水還。
虎頭岩上熬霜雪,鷹嘴崖下抵足眠。地作床來天作被,暑往寒來不能閑。
戰天鬥地經十載,山河重塑煥新顔。千裡銀波峰間繞,萬畝良田綠水環。
百姓安居人歡笑,雙手鑿出幸福泉。渠水畢竟東流去,永留精神在人間。
——伟德BETVLCTOR教師 王敬
為進一步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積極踐行“大思政課”建設要求,貫徹落實大中小學思政一體化建設,着力提升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的思想政治理論素養,伟德BETVLCTOR攜手校團委,共同組織了為期五天的暑期紅色實踐研修活動。此次活動彙聚了校團委和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教師及部分優秀學生代表,同時還邀請了張江學區、上海電影藝術職業學院的教師代表共同參與。本次研修活動以深入學習紅旗渠精神為核心,旨在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紅色基因,赓續紅色血脈。
聆聽學術講座,挖掘理論學習深度
7月10日下午,本次暑期紅色實踐研修活動開班儀式于河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108報告廳舉行。河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蔣占峰、副院長孟攀科,伟德BETVLCTOR院長王芳以及全體學員共同出席。
王芳在緻辭中首先表達了對河南師範大學組織人員的感謝,同時要求全體學員端正學習态度、遵守學習紀律、提升學習成效。伟德BETVLCTOR黃豔老師作為教師代表發言,從一名思政課一線教師的角度,講述對此次研學重要意義的認識。
随後,河南師範大學孟轲教授以《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重要論述》為主題作了專題講座。他從理論定位、生成邏輯、核心要義、實踐路徑四個維度,對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重要論述”進行了闡述,為學員們提供了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
傾聽峥嵘往事,增強精神感召溫度
7月11日上午,學員們滿懷敬意地前往郭亮村老支書後代劉興傑的家中,聆聽他講述修建挂壁公路的峥嵘往事。
上世紀70年代,在老支書申明信的帶領下,郭亮村村民在沒有任何機械輔助的艱苦條件下,僅憑雙手和一錘一釺,在海拔1200米的懸崖峭壁上,鑿出了一條人工隧道,這條挂壁公路徹底打通了郭亮村與外界的聯系。在講述中,劉興傑特别強調了黨組織的作用,挂壁公路建設,彰顯了黨的堅強領導和人民群衆的創造精神。郭亮村建設的今昔對比描繪了一幅鄉村振興的美好畫卷,蘊含其中的中國精神令在場學員們深受鼓舞。
下午,學員們實地體驗了絕壁長廊的震撼、千仞壁立峽谷的險峻以及潭深溪長水景的奇絕,切身感受到郭亮村今昔巨變。郭亮村的建設成就,不僅是鄉村振興的一抹亮麗縮影,也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郭亮村的曆史,是我們黨與人民群衆同甘共苦、共同奮鬥的光輝篇章,也是新時代青年不斷前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動力。
實地參觀調研,拓展實踐場域廣度
2022年10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紅旗渠考察。他指出:“紅旗渠就是紀念碑,記載了林縣人不認命、不服輸、敢于戰天鬥地的英雄氣概。要用紅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廣大青少年,社會主義是拼出來、幹出來、拿命換來的,不僅過去如此,新時代也是如此。”
7月12日上午,全體學員踏上了前往紅旗渠總幹渠上的咽喉工程——青年洞的學習之旅。大家頂着驕陽,攀登298級陡峭的台階,穿越3300米的渠線,到達青年洞。在沿着渠邊的高堤一路前行的過程中,大家深切體會到“人民,隻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曆史的動力”這一道理。
下午,全體學員參觀了紅旗渠紀念館和谷文昌生平事迹紀念館。紅旗渠紀念館的展覽分為“千年旱魔世代抗争”“紅旗引領創造奇迹”“英雄人民太行豐碑”“山河巨變實現夢想”“繼往開來精神永恒”五大闆塊,生動詳盡展現了林州人民曆經十年艱苦奮鬥,征服自然、建造紅旗渠的壯麗篇章。
谷文昌生平事迹展覽館再現了谷文昌在林州的成長足迹及其在福建東山的奮鬥曆程。通過展出的圖片和物品,全體學員深入了解了谷文昌“治風沙鑄就綠色豐碑,抗旱澇惠及東山百姓,勇擔當以德政溫暖民心”的感人故事,近距離感受到他作為共産黨員“無私奉獻搞革命,全心全意為人民”的高尚公仆情懷。
通過學習,大家對“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也親身體會到谷文昌同志作為習近平總書記贊譽的“四有書記”所展現的光輝的一生與不朽的精神。
感悟文化力量,激發理想信念力度
文化乃國家與民族之魂,一個國家與民族的強大離不開文化的繁榮。2022年10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殷墟遺址時指出,“殷墟我向往已久,這次來是想更深地學習理解中華文明,古為今用,為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借鑒。”
7月13日上午,全體學員赴殷墟博物館及殷墟宮殿宗廟遺址進行實地考察,實地探尋中華文明的起源。殷墟博物館藏品豐富,通過青銅器、玉器、甲骨、陶器等珍貴文物,生動展現了3000多年前的殷商文明為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做出的巨大貢獻。殷墟宮殿宗廟遺址展示了高度發達的青銅鑄造技術、系統成熟的甲骨文字體系以及分工明确的手工業體系……全體學員在驚歎于商代文明輝煌燦爛、厚重深邃的同時,也為中華文明延綿不絕、生生不息的特質感到由衷的驕傲和自豪。
下午,全體學員前往馬氏莊園進行參觀考察。馬氏莊園始建于清光緒年間,原為清末廣西廣東巡撫馬丕瑤的府邸,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以及河南省廉政教育基地。在中區西路的三進院中,一張作戰圖、一部軍用電話,生動還原了七十多年前的曆史場景。1947年6月,劉鄧大軍司令部曾駐紮于此,當年的會議室、辦公室、糧倉以及部分士兵的居住地均保存完好,著名的“魯西南戰前會議”在這裡召開。會議傳達了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對劉鄧大軍的重要指示,詳細部署了突破國民黨中央軍防線、南渡黃河、挺進大别山、威懾南京的作戰任務。馬氏莊園不僅承載着豐富的紅色教育資源,更具有深遠的革命曆史意義。
追溯文字之源,提升文化自信高度
一片甲骨驚天下,千古文明字裡藏。筆刻刀劃銘歲月,形赅意遠記滄桑。
龜紋隐隐通神秘,獸骨铮铮載舊章。探秘尋源追憶遠,中華智慧永流芳。
——《甲骨傳奇》 王敬
7月14日上午,全體學員參觀了中國文字博物館,這是中國首座以文字為主題的博物館,館内設立“字法自然”“甲骨紀事”“鐘鼎千秋”“物以載文”等展館,從倉颉造字的傳說、遠古刻畫符号,到以簡牍、帛書、陶器、玉石、貨币、玺印等為載體的文字符号,到現代的激光照排技術,中國文字博物館全方位展現中國文字之美,為大家呈現了一場漢字文化的饕餮盛宴,也為此次研修活動畫上了圓滿的句号。
本次暑期紅色實踐研修活動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讓文化滋養心靈、涵育德行、引領風尚。學員紛紛表示,在5天的行走間,仿佛觸摸到了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生逢盛世當不負盛世,将不斷增強砥砺奮進的前行力量,成為新時代堅定不移的文化傳承者和推動者。
(撰稿:王小彤、黃豔)
學員感想:
入暑,我們踏上河南中原大地,開啟了紅旗渠等一系列社會實踐。首先抵達河南師範大學,開班典禮後,我們整裝待發。徒步登上挂壁公路,親身感受幾十年前林縣人民的智慧與汗水。親臨劉書記家中學習新愚公精神,感人的修路故事如重巒疊嶂令聽者心情起伏,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新時代的大學生首當繼承發揚光大父輩想盡一切辦法,排除萬難艱苦奮鬥的偉大精神。在山上蜿蜒三公裡後,我們抵達青年洞,火熱的紅色景點吸引了大小遊客,我們小組在此合影,實踐學習紅旗渠貫通的來之不易。此外,紅旗渠紀念館為我們詳述了它的修建曆史以及創新之處,習近平總書記在分水渠的講話讓我們受益匪淺。新時代的青年應當牢記“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殷墟遺址為我們翻開千年前王朝的故事。殷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标識,被譽為中國現代考古學的搖籃。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為我們保存了三千年前的文字,把中國曆史向上推進了約一千年。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漢文字的維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黨創新理論的“根”,我們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途徑是“兩個結合”。作為中醫藥大學的一份子,我們更要堅定文化自信,宣揚優秀曆史人物故事,增強做中國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中藥學院學生 顧揚)
五天的河南之行,給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深刻印記。我們親身感受了挂壁公路的險峻,學習了郭亮村艱苦奮鬥的故事,更在紅旗渠的蜿蜒中,見證了先輩們以血肉之軀鑄就的奇迹。每一處紅色遺址,都是對“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精神的深情頌歌,讓我深切體會到那份超越時代的偉大力量。走進殷墟,曆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殷墟博物館裡,一件件精美的青銅器靜靜訴說着商朝的輝煌,讓我仿佛置身于那個古老而璀璨的時代。在這裡,我見證了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感受到了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光芒。文化,作為民族之魂,在這裡得到了最生動的诠釋,也讓我對中華文明産生了更為深刻的理解和自豪感,而紅旗渠的參觀,更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紅旗渠精神,不僅僅是水利工程的勝利,更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勇于開拓精神的象征。它時刻激勵着我,在未來的道路上,無論遇到何種困難與挑戰,都要像先輩們一樣,堅定信念,自力更生,為實現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此次河南之行雖已落幕,但其給予我的精神力量卻将伴随我的終生。我将把紅旗渠精神和新愚公精神深植于心,外化于行,并且堅定文化自信,用實際行動去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這份厚重的文化底蘊成為我前進的動力源泉,不斷激勵我勇往直前,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而不懈奮鬥。
(公共健康學院學生 杭夢圓)
五天的實踐經曆讓我收獲滿滿,郭亮村、紅旗渠、殷墟與文字博物館,這一程不僅是一場視覺的盛宴,更讓身為中原兒女的我倍感自豪。郭亮村,隐匿于太行山的懷抱中,那些懸崖峭壁間開鑿的絕壁長廊,是人與自然抗争的奇迹。郭亮精神不僅是對傳統愚公移山精神的傳承,更是在新時代背景下賦予了其新的内涵和活力,而紅旗渠中蜿蜒曲折的水渠,如同一條巨龍鑲嵌在崇山峻嶺之間,見證了林縣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修渠者們的故事,是對“世上無難事,隻要肯登攀”最生動的诠釋。在這裡,我看到了團結協作的力量,理解了創新求變的價值,更體會到了堅持不懈、勇于擔當的精神品質。殷墟之行,則帶我穿越時空,回到了三千多年前的商朝盛世。那些深埋地下的甲骨文、精美的青銅器,無一不訴說着華夏文明的輝煌與璀璨。在這裡,我感受到了中華民族悠久曆史的厚重與深邃,也更加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文化遺産。文字博物館的參觀,讓我對漢字的發展演變有了更加直觀和深入的了解。從甲骨文到金文、篆書、隸書、楷書,每一個字體的變化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與汗水,它們不僅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載體,傳承着中華民族的精神與夢想。此次實踐,不僅讓我深刻體會到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勇于探索的精神風貌,更讓我進一步明确堅定文化自信能夠為民族複興凝聚巨大偉力。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要進一步築牢文化自信根基,以凝聚新時代精神力量。在新征程中增強“兩個結合”的堅定性和自覺性,勇擔強國重任,争做有為青年!
(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生 陳倩)
非常榮幸能參加上中醫馬院的思政暑期研修班,經過這五天的學習,我深受感觸。體會到了不畏艱險、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新愚公精神。當年參加修建紅旗渠的黨員幹部群衆戰天鬥地的豪邁氣概,深刻領悟“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走進太行絕壁長廊,感受着太行山上的人工奇迹,被郭亮人不畏艱險、勇于開拓的壯舉深深感染。在世界文化遺産所在地殷墟,于甲骨文前,感受到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進一步增強了對中華文明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讓紅色基因融入課堂中,在潛移默化中引領學生傳承新愚公精神,厚植家國情懷,學習和傳承中華文化。作為一名初中班主任,我将立足初中學段特點,在日常教育中,對接學生實際情況,真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做好學生的“引路人”。
(華東師範大學張江實驗中學教師 陸笑琪)
短短五天時間裡,我們以“學員”的身份,與中醫大的師生們一起參觀、一起考察、共同感悟。在新鄉市郭亮村,學習新愚公精神,聽村民講述修建挂壁公路的峥嵘往事;在紅旗渠,感受到“一渠繞群山,精神動天下”的壯舉,30萬林州人一錘、一鏟、兩隻手苦幹10年創下的1500公裡的紅旗渠這一人間奇迹,實地感悟到了紅旗渠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的奮鬥精神。在殷墟遺址,近距離體悟到一個王朝的禮儀與氣魄,一個民族的審美情趣,增強了文化自信心與民族自豪感……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行走中國,更能感受到滿滿的自信。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我們的祖先創造了人間奇迹,中國共産黨帶領人民矢志不渝接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我們要更加堅定黨的領導,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努力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也将針對初高中學生的特點,結合本次實踐,争取以後多安排學生實地考察,切實體會,引領下一代人走好他們的長征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作出貢獻。
(華東師範大學張江實驗中學教師 張藝斌)
在這個充滿啟迪和探索的暑期,我有幸代表上海電影藝術職業學院與“大思政”共建院校上海中醫藥大學的師生們一同踏上了思政課暑期社會實踐研修的征途。此次研修既是一次思想的碰撞,也是一場心靈的洗禮,讓我對以“大思政課”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研修伊始,孟轲教授以《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重要論述》為題開展專題講座,讓我們更加深刻地領悟了重要論述的理論定位、生成邏輯、核心要義和實踐路徑。郭亮村老支書後代的紅色故事會讓我們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那個村支書申明信帶領郭亮村民用鋼釺、鐵錘在太行絕壁上鑿壁修路的年代,深深體悟郭亮村人民不畏艱險、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新愚公精神。豐富的體驗教學和現場教學同樣讓我受益匪淺。林縣人不認命、不服輸、敢于戰天鬥地的英雄氣概,一生踐行入黨誓詞的“四有書記”谷文昌,讓習近平總書記都向往已久的殷墟,充滿家國情懷、優良家風、優秀傳統廉政文化、中國共産黨人革命精神的馬氏莊園以及蘊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中國文字博物館,都讓我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而奮鬥有了更加直觀和深刻的理解。展望未來,我将繼續秉承“大思政”理念,将研修所學所思所想融入思政課授課當中,不斷探索和實踐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繼續積極與共建院校保持聯系和合作,為培養擔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貢獻自己的力量。
(上海電影藝術職業學院教師 侯豔玲)